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勢在必行
發布時間:2018-03-30
瀏覽量:
次
來源: 百度百科
作者: 百度百科
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威脅。我國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防沙治沙任務重。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荒漠化整體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擴展嚴重,荒漠化形勢依然嚴峻,沙區特色產業發展、農牧民脫貧、管理體制構建、重點工程建設等方面仍有不足。建議重視科技治理、合理規劃產業發展、兼顧工程建設與生態修復、實行開發式扶貧、完善管理體制、廣拓融資渠道、轉變治理模式。
荒漠化,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環境問題。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積已占陸地總面積的1/4,嚴重影響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復雜、受害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1/3,全國有4億人口常年受到風沙危害。據監測,截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262.37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3.11萬平方公里,分別占國土總面積的27.33%和18.03%。此外,全國還有約3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現明顯沙化趨勢,沙化危害突出,局部擴展嚴重。土地荒漠化直接威脅著國土生態安全和群眾生活,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防沙治沙勢在必行。
一、我國荒漠化整體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經驗和成績值得肯定
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高度關注沙區經濟社會發展,防沙治沙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據第四次國家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體得到初步遏制。一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凈減少。2005年初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別凈減少12454平方公里、 8587平方公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減少7608平方公里。二是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減輕。輕度荒漠化、沙化土地增加,中度、重度、極重度荒漠化、沙化土地均有所減少。三是植被狀況進一步改善。植物多樣性增加,植被覆蓋率提高,固定沙地增加,半固定、流動沙地減少 。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也積累了如下寶貴經驗:
(一)制定了較為完善的防沙治沙法律和政策體系
我國于2002年實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專門法律《防沙治沙法》,與《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水法》和《草原法》等共同構成了防沙治沙法律法規體系。我國還將荒漠化防治作為保護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在財政投入、稅費減免、信貸支持、權益保護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
(二)較大提升了防沙治沙科研及監測水平
我國將荒漠化防治列入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啟動了“首都圈防沙治沙應急技術研究與示范”“防沙治沙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科研項目,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技術和成功模式?;哪蜕郴O測正在具體實施,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不斷提高,針對沙塵暴的監測和預警業務也日趨完善。
(三)實施了一系列防沙治沙重點工程
多年來,我國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取得了重大成績。例如,據統計,從1979年到2006年,三北防護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積約29.6萬平方公里,已使三北地區2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4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區還營造水源涵養林100余萬公頃,年凈增涵養水量3.3億噸 。
(四)調動了全社會防沙治沙的積極性
通過實行拍賣“四荒”(荒山、荒溝、荒沙、荒地)、“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牧區草原家庭承包責任制等政策,啟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使廣大群眾防沙治沙積極性得到調動。特色種植、生態旅游等支柱產業不斷發展,促進了沙區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牧民就業增收渠道日益拓展。
(五)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典型成功案例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防沙治沙方法,積累了豐富經驗。如鄂爾多斯(600295,股吧)的庫布齊沙漠產業開發模式、寧夏中衛沙坡頭的鐵路固沙模式、甘肅民勤的節水灌溉技術開發模式、新疆和田窄林帶小網格農田防護林網建設模式、青海都蘭封沙育林育草模式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范作用。
荒漠化,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環境問題。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積已占陸地總面積的1/4,嚴重影響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復雜、受害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1/3,全國有4億人口常年受到風沙危害。據監測,截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262.37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3.11萬平方公里,分別占國土總面積的27.33%和18.03%。此外,全國還有約3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現明顯沙化趨勢,沙化危害突出,局部擴展嚴重。土地荒漠化直接威脅著國土生態安全和群眾生活,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防沙治沙勢在必行。
一、我國荒漠化整體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經驗和成績值得肯定
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高度關注沙區經濟社會發展,防沙治沙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據第四次國家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體得到初步遏制。一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凈減少。2005年初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別凈減少12454平方公里、 8587平方公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減少7608平方公里。二是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減輕。輕度荒漠化、沙化土地增加,中度、重度、極重度荒漠化、沙化土地均有所減少。三是植被狀況進一步改善。植物多樣性增加,植被覆蓋率提高,固定沙地增加,半固定、流動沙地減少 。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也積累了如下寶貴經驗:
(一)制定了較為完善的防沙治沙法律和政策體系
我國于2002年實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專門法律《防沙治沙法》,與《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水法》和《草原法》等共同構成了防沙治沙法律法規體系。我國還將荒漠化防治作為保護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在財政投入、稅費減免、信貸支持、權益保護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
(二)較大提升了防沙治沙科研及監測水平
我國將荒漠化防治列入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啟動了“首都圈防沙治沙應急技術研究與示范”“防沙治沙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科研項目,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技術和成功模式?;哪蜕郴O測正在具體實施,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不斷提高,針對沙塵暴的監測和預警業務也日趨完善。
(三)實施了一系列防沙治沙重點工程
多年來,我國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取得了重大成績。例如,據統計,從1979年到2006年,三北防護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積約29.6萬平方公里,已使三北地區2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4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區還營造水源涵養林100余萬公頃,年凈增涵養水量3.3億噸 。
(四)調動了全社會防沙治沙的積極性
通過實行拍賣“四荒”(荒山、荒溝、荒沙、荒地)、“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牧區草原家庭承包責任制等政策,啟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使廣大群眾防沙治沙積極性得到調動。特色種植、生態旅游等支柱產業不斷發展,促進了沙區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牧民就業增收渠道日益拓展。
(五)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典型成功案例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防沙治沙方法,積累了豐富經驗。如鄂爾多斯(600295,股吧)的庫布齊沙漠產業開發模式、寧夏中衛沙坡頭的鐵路固沙模式、甘肅民勤的節水灌溉技術開發模式、新疆和田窄林帶小網格農田防護林網建設模式、青海都蘭封沙育林育草模式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范作用。
分享到: